一、破题民生痛点,激活治理动能(为什么建乡村大食堂)
西华县奉母镇七二行政村,现有常驻人口1578人,可耕地面积2175亩。这里虽为传统农区,但由于家庭分散经营和人才、技术、资金缺失,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生产积极性,不断有耕地被撂荒;村级组织虽然健全,但群众对村干部不信任,集体经济几乎为零、也缺乏必要的社会治理载体,村容村貌脏乱差不说,大量的留守老人也没人照顾,2018年该村成为省级挂牌督办的软弱涣散村、集体经济空白村。
2019年奉母镇党委政府把七二行政村作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改革试点,开始了以集体、集中、集聚为主基调的乡村治理改革。通过一年实施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,村民得到了分红,对村委产生初步的信任。村两委通过开展“咱村怎么办,大家说了算”入户问卷调研发现,村中鳏寡孤独老人、困难老人无人照顾,仅送钱米面粮油不能解决实际问题,解决“一餐热饭”问题是这部分人员的刚需,更是撬动村民参与村务、凝聚人心的关键切口。村“两委”达成共识:以建设乡村大食堂为纽带,探索一条集体化、集中化、集聚化为特征的乡村治理新路径。
二、集体搭台、村民唱戏 (怎么建乡村大食堂)
(一)村两委筹措“铺底金”开办,“三变改革”提供持续资金支撑
2020年国庆节期间,七二村把2019年通过产权制度改革村集体受益部分的4.6万元作为启动资金,又发动本村乡贤捐赠一部分爱心款,建立了七二乡村大食堂。随后,通过三变改革、激活资源,投资入股壮大集体经济。成立七二村集体经济合作社,不仅把村、组集体资源、资产量化为货币形式“打包”入股,而且在自主自愿的基础上,也把村民的劳动力、承包地、房屋、机械等量化为货币“打包”入股。累计形成了基本股1287股、农龄股1519.47股、福利股87股。健全分配机制,让农民成为股东。在本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中确定了股东1578人。在此基础上,建立合理的分配机制,最大限度地实现村民股东的权益,年度农民分红占集体经济合作社年利润的70%以上;同时,把剩余的经营利润作为集体经济收益,全部用作村集体公积公益金、发展基金和村民福利,为乡村大食堂提供了持续的经济支撑。
(二)村两委协调利用闲置房屋,为乡村食堂提供场地
乡村大食堂最初开办,借用五保户家庭用房,后来通过村两委清产核资,摸清家底,把原被村民占用的村集体用房协调利用,为乡村食堂提供场地支持。同时并对村庄周边的100余亩“四边地”、“四荒地”等摸底登记,集中起来统一开发利用,作物收成作为乡村大食堂的材料,现金收入为乡村大食堂提供经费补充。
(三)调动用餐群众积极性,发挥主人翁作用
村两委把鳏寡孤独老人、困难老人,把愿意参加集体土地耕种、村容村貌整治的60岁以上的老人集中起来,免费发放21天就餐券,用餐后,在村干部带领下连续21天对村容村貌进行巡视,发现问题,讨论问题,最终调动用餐群众发挥主人翁作用解决村里的难题,同时也调动了大家的积极主动性,能做饭的做饭,能打扫卫生的打扫卫生,积极主动的贡献自己的力量,用餐群众团结互助的氛围,也带动了其他群众的积极参与。
三、德治赋能,群众共选共管(怎么管乡村大食)
就餐群众在跟着村干部转村过程中,感悟到,不能给村里发展拉后腿,要让村干部把精力放在带领大家发展上,于是在转村的第十七天,就餐群众主动商议推选1名德高望重的老党员任生产队长,推选1名退休老教师任计工员,负责乡村大食堂日常管理监督,实行积分制,除在本上记录积分外,对每一位劳动参与者都发放餐劵,实现一日三餐有保障。“乡村大食堂”取之于民、用之于民,坚决不搞经营,不养懒汉、不养闲人,面向全体村民实行积分化管理。只要是本村村民,跟着生产队长参加村里活动,每次就可以领到1个积分,而1个积分对应的就是一顿免费饭菜。
四、小食堂催生大变革( 乡村大食堂的效果)
(一)民生难题迎刃而解
截止目前,有34名群众享受供餐服务,在开办乡村大食堂期间,村集体还为去世的十几位孤寡老人办理了后世,做到了活着有集体养,去世有集体葬,解决了孤寡老人的后顾之忧。
(二)村集体经济造血升级
以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为龙头,集聚和带动种植、养殖等多项特色产业发展。如,引入小木耳种植项目,推动黑猪、黑羊、黑鹅养殖业不断发展,每年集体增收30余万元;谋划“一坑一沟一园”景观旅游产业,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。在大食堂就餐的人员和群众主动把自己的土地入股到合作社,实现了小家变大家和互助式养老,群众重新组织起来,焕发了集体的力量,实现了共同富裕,2024年集体经济累计收入达到180余万元。
(三)村民共享集体发展果实
随着集体经济壮大,不断加大对教育、医疗、养老等公共服务投入,利用闲散宅院改造成“农家书屋”,利用“四荒院”改造成“村史馆”等,让全体村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。
(四)治理效能显著提升
乡村大食堂为纽带,让孤寡老人在集体食堂里得以照料,解除了养老之忧,也发展了集体经济、改善了村容村貌。 解决了村里的难题,同时凝聚了人心,提升了群众对村两委的信心,村治理效能显著提升,2024年七二村被河南省委组织部评为“五星党支部”。
五、经验启示:党群共治是乡村振兴的 “金钥匙”
(一)坚持党建引领,把牢民生“方向盘”,支部牵头摸需求、定方案,将食堂建设纳入“我为群众办实事”清单,确保方向不偏。
(二) 激活群众主体,构建治理“共同体”,通过积分制将“要我参与”变为“我要参与”,实现“管人”与“育人”结合。
(三)做实产业支撑,破解可持续“老大难”,以食堂需求带动产业发展,形成“集体增收—反哺民生—激发活力”闭环。
(四)弘扬德治新风,筑牢乡村“软实力”,德高望重者管食堂、劳动积分兑餐券,重塑“劳动光荣、互助有德”的乡风民风。
乡村大食堂的实践证明,只要紧扣群众急难愁盼,用“小切口”汇聚“大合力”,就能让集体经济强起来、基层组织活起来、群众心气聚起来,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能。
(作者:河南省乡村振兴协会副秘书长、项目部主任 史坤)
相关文章
文化振兴案例 |河南省新乡县乡村文化振兴案例--红色热土奏响振兴强音——新乡县谱写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新篇章
[2025-08-20]文旅振兴案例| 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四通镇时庄村以党建引领富民产业 以文旅赋能乡村振兴
[2025-08-08]组织振兴案例 | 河南省濮阳市西辛庄村以党建领航村民自治 助推乡村全面振兴
[2024-06-21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