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9月13日    星期六
官方微信 设为首页加为收藏
首页>> 振兴案例 >> 详细信息

系统破解农村三留守问题的“戴畈模式”

来源:     时间:2025-09-12

戴畈村位于河南省信阳市新县箭厂河乡,属于大别山腹地,是大别山革命老区的一个红色小村庄。2000年打工经济兴起后,年轻劳动力开始大量外流,以留守妇女、留守儿童、留守老人组成的"386199"部队开始成为村庄生产生活的主体。三留守问题日益凸显,村庄面临老人照料难、儿童成长缺失、妇女就业增收难等多重困境,公共服务供给严重短缺。在人口老龄化、城市化、农村空心化等多重因素交织下,如何激活乡村内生动力,成为乡村治理中必须解决的突出问题。

一、并联:找准三留守群体"结合点"

(一)从居家养老服务入手放大夕阳红

一是打造没有围墙的养老院。戴畈村率先成立村级老年人协会,将全村190名60岁以上老人纳入组织管理。创新推出养老积分制度,老人参与社区活动每半天积一分,积分可在慈善超市兑换物品或服务,有效吸引老年人走出家门,参与社区活动。二是基本养老服务和非基本养老服务并重。将老年人群体区分为重点服务对象和一般服务对象,对8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、60周岁以上重度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,由政府免费提供居家养老上门服务;其他老人可享受免费理发、送生日蛋糕和村老协会提供的文化活动等服务。三是坚持需求导向。通过全村走访调研,充分了解老人真实需求,将精神慰藉确定为首要服务项目,切实提高服务针对性。

(二)从留守妇女就业入手激活红马甲

一是将村庄里的非正式支持力量纳入到正式化的组织体系中。通过吸纳留守妇女,成立了孝心服务队伍,赋予"孝心护理员"正式身份,明确其参与村庄公共事务的合法性。二是精心挑选优秀留守妇女。从本村富余劳动力中选拔8位素质高、人品好的留守妇女,设立孝心护理岗位,聘请她们为本村老人提供上门服务。三是通过熟人社会和多层动员体系保证队伍稳定性。利用熟人中社会语言相通、意义共享、信息对称、社会信任等特点,让居家养老服务变得更有温度,实现"邻里互助"的常态化与制度化。

(三)从留守儿童关爱入手培育小红星

一是提供生活照料。每周一、三、五为儿童服务日,提供儿童影院、免费早餐和午餐,设立四点半课堂和图书室。二是成长教育。引入意大利"瑞吉欧"教育法,对留守儿童进行启蒙教育,把本地老师送出去学习,把专家请进来培训。三是开展亲子联线。定期不定期开通视频,帮助留守儿童与外地务工父母接通视频通话。四是建立成长档案。为每个孩子建立图文并茂的成长档案,作为礼物赠送给返乡父母,并对贫困儿童、残疾儿童和留守儿童实行费用减免和补贴。

二、串联:架构三留守服务"新矩阵"

(一)建立三留守服务设施,做到"看得见"

一是建设标准化服务中心。2018年建成全省第一家三留守服务中心,总投资326万元,建筑面积900平方米,设置综合活动室、常规体检室、孝老活动室等多个功能区。二是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。孝心护理员队伍由村党支部和老年协会共同管理,定期接受专业培训。三是完善管理制度。制定三留守人员关爱实施办法、老年协会章程等各项管理制度,确保服务规范化。四是开展常态化服务活动。将每月9日、19日、29日确定为敬老日,每周二、周五确定为敬老活动日,确保服务常态化开展。

(二)搭建信息网络平台,做到"经络通"

一是建立基础信息数据库。逐户采集老年人信息,建立健全老年人档案。二是采用"互联网+养老"模式。通过居家养老服务系统和手机APP,实现服务需求对接与服务轨迹记录。三是建设智慧养老平台。建成"12349"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信息平台,2020年升级为智慧养老2.0版,打造集信息管理、服务监控、资源发布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。

(三)注重乡村文化重塑,做到"有温度"

一是发掘村庄内生资源。充分利用邻里互助、亲属网络、人情交往等社会资源。二是确立"在熟人社会中养老托幼"的工作思路。将三留守服务工作与村庄社会资源有效结合。三是发挥村庄熟人社会优势。建立具有鲜明"乡土"特色的三留守服务模式。

 

三、互联:形成三留守工作"大合唱"

(一)坚持党建引领,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动作用

一是建立多级书记齐抓共管机制。带头走访慰问三留守人员,形成鲜明的工作导向。二是将党组织工作机制嵌入三留守服务工作。发挥党组织在思想上、组织上、行动上的引领作用。三是形成"党建引领养老"的双线管理模式。激发党员身份意识,利用党员带动服务队伍。

(二)加强政府引导,重塑三留守服务工作新秩序

一是主动承担政府责任。投入行政力量,适当拨付公共资源调动村民自我服务积极性。二是出台规章制度。将养老纳入社会治理范畴,引导家庭养老向社会化养老模式过渡。三是重视村庄内生资源。赋予村庄自我服务的自主性,提升村庄自治能力。四是引导社会重塑养老秩序。通过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为村庄形塑养老规范体系。

(三)坚持农民主体地位,激发社会内生活力

一是从村庄内部发现群众需求。通过充分调研制定分类服务方案,形成"到群众中找需求"的工作方法。二是引导留守妇女参与养老服务。让她们在服务过程中体验意义感与价值感,激活内在动力。三是积极链接社会资源。与企业达成合作协议,引入专业化服务理念。四是坚持"三社联动"机制。推动社会组织间深入学习交流,促使本土化社会组织提升。五是挖掘本土潜在资源。发挥外出务工人员、本地乡贤、成功企业家等作用。

四、居家养老工作的开展为戴畈村带来了显著的成效:

一是巩固脱贫成效,带动产业就业。全乡66名留守妇女实现了就近就业,并为周边商户带来了更多就业机会。

二是助力乡村振兴。创新了乡村治理体系,完善了乡村治理模式,推动了乡风文明和治理有效。

三是密切干群关系。党员干部沉下去,联系群众、解决问题,同群众的感情更深了、距离更近了。

四是促进社会和谐。孝心护理员们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宣传了社会正能量,促进了家庭代际关系和谐。